周易:从神秘到实用,易学发展的历史演变

佚名 次浏览

摘要:学过一段时间之后,对于《周易》的发展演化有了一些认识。总之,《周易》经过历代学者不断阐发,内容越来越丰富,逐渐成为无所不包的知识大全。易学在其发展过程中,逐步打破了迷信的领域,其对《周易》所做的理论上的解释,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的世界观。

周易:从神秘到实用,易学发展的历史演变

学习《周易》之前,觉得《周易》是一个云里雾里、牛逼闪闪、神秘兮兮的家伙。学过一段时间之后,对于《周易》的发展演化有了一些认识。

周易:从神秘到实用,易学发展的历史演变

关于《周易》的起源,传统的说法是《易》历三圣而成书,如孔颖达在《周易注疏序》中所言:

伏羲制卦,文王系词,孔子作十翼。

在秦以前,《周易》就已被奉为经典,但人们一般把它看做卜筮之书,故能免于秦火而传承不绝。至于易学在汉、宋之间的发展,可以引用《总目》的扼要概括:

易之为书,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。《左传》所记诸占学习周易可以学什么,盖犹太卜之遗法。汉儒言象数,去古未远也,一变而为京、焦,入于禨祥;再变而为陈、邵,务穷造化,《易》遂不切于民用。王弼尽黜象数,说以老庄,一变而为胡瑗、程子周易:从神秘到实用,易学发展的历史演变,始阐明儒理;再变而为李光、杨万里,又参证史事,《易》遂日启其论端。此两派六宗,已互相攻驳。

将千余年间的易学发展归结为“两派六宗”,自然是极为简要的概括,未必每个学者都可以严格对号入座。不过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框架,大致勾划一下易学在此历史时段的演进。

汉代学者承先秦易学研究之余绪,以象数解《易》,易学研究遂走上了谶纬一途;而汉儒治经重文字训诂,又使易学流于烦琐。

物极而反,到了汉末,这种研究方法走到了尽头。王弼以义理解《易》,一扫象数之弊。《总目》对此评价道:

周易:从神秘到实用,易学发展的历史演变

《易》本卜筮之书,故末派寖流于谶纬。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,遂能排击汉儒,自标新学。

王弼的易学研究,对于儒学而言功过参半。王弼(和韩康伯)使易学摆脱谶纬术数,这是他们的功;但他们又将易学引入了玄学,颇令儒家学者不满。正如《总目》所说:

阐明义理,使《易》不杂于术数者周易:从神秘到实用,易学发展的历史演变,弼与康伯深为有功。祖尚虚无,使《易》竟入于老庄者学习周易可以学什么,弼与康伯亦不能无过。

周易:从神秘到实用,易学发展的历史演变

魏晋至隋以前,象数(郑玄注为代表)、义理(王弼注为代表)两派并行。

到了隋代,“王注盛行,郑学寖微”(《隋书·经籍志一》)。汉儒解《易》之作多废,以至于孔颍达注疏《周易》时没有别的古注可引,“诠释文句,多用空言”,可见王注影响之大。孔颍达奉诏作疏,专崇王注,不啻对其他学说的进一步扫荡。

北宋儒学复兴,易学研究的象数与义理两派都得以恢复。当然这种恢复不是文物出土,而是新形势下的再创造。

义理派虽继承了以义理解《易》之传统,但以儒家伦理代替玄学学习周易可以学什么,“阐明儒理”。

象数派继承了以象数解《易》的传统,又提出了各种图式,故宋代的象数派被称为“图书之学”。

总之,《周易》经过历代学者不断阐发,内容越来越丰富,逐渐成为无所不包的知识大全。朱伯崑先生在《易学哲学史·序言》中指出:

易学在其发展过程中,逐步打破了迷信的领域,其对《周易》所做的理论上的解释,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的世界观。这种世界观……成为中国的知识界和文化人用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工具。

随机内容